一、活動背景
時間與脈絡
該大會多半發生於兩岸關係緊張或重大政治節點(如選舉前夕、反滲透事件後)。
背景多涉及:
中國對台進行統戰滲透行動(如統媒、假訊息、紅色資金);
台灣內部針對國安、主權、言論自由的公共爭議;
某些親中言論或政客行為激起民間反彈。
舉辦目的
揭露並反對中共利用「和平交流」、「文化交流」、「宗教統戰」等方式滲透台灣;
呼籲政府與民眾警覺、提升防衛意識;
向外界(尤其國際媒體)表達台灣人民的主體立場。
📣 二、訴求
🎤 核心訴求包含:
拒絕統戰干預民主:
反對媒體紅色滲透(「反紅媒」延續);
抵制親中政治勢力或企業。
守護台灣主權與自由:
支持《反滲透法》或其他國安措施;
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。
加強民間自主與教育防衛:
提倡識讀教育、媒體素養;
呼籲年輕世代堅守本土認同。
🧍♀️ 三、動員與群眾
🧩 動員方式
主要由公民團體、學生社團、本土派政治組織、地方社群發起;
透過社群平台(FB、IG、LINE群)、Podcast、YouTube等進行廣泛號召;
強調「草根性」、「公民自主」,避免政黨色彩過濃。
👥 群眾輪廓
年輕人占比高,特別是 20–35 歲世代,具有民主素養與本土意識;
教育程度偏高,來自都市地區;
一部分中壯年、本土派支持者也會參與。
🔍 群眾特徵
服裝風格自由,常見台灣國旗、綠色元素、抗議標語;
場內氛圍理性、團結,有秩序感;
演講者語調強烈,講求事實與數據佐證。
🌐 四、網路輿論
💬 正面聲量
強調:「不是反中國人民,而是反中國政府的滲透手段」;
支持言論自由與民主價值,是「保台抗共,不是仇中」;
輿論風向常使用 hashtag 如 #拒絕統戰 #守護台灣 #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。
🔄 批評與質疑
一些網友認為活動「太政治化」、「選舉操作」;
反對者可能將其貼上「意識形態煽動」或「破壞兩岸和平」標籤;
親中帳號或網軍帳號有時會攻擊此類活動是「仇中」、「挑釁」。
🔥 網路特色
網路迷因(memes)與圖文分享極具創意,快速傳播;
出現大量知識型網紅、獨立媒體分析影片;
推特/X 上也有部分國際聲援回響。
✅ 五、結論
「拒絕統戰,守護台灣」大會,是台灣民主體制下對威權勢力滲透的自發性集體回應,具有高度象徵意義。
🎯 綜合評價
屬於新型態社運:具網路動員能力、本土意識、議題導向明確;
代表了民主自衛機制的啟動:並非被動反應,而是積極建構民主韌性;
長遠來看,這類活動能提升公民社會對國安議題的理解與參與,並促進法制、教育等制度性改革。